创建词条编辑实验
中医药杏林园数据库>> 百科分类 >> 中医典籍库 >> 诊法

"诊法" 分类下的词条该分类下有280个词条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引经药报使(《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4:25
标签:

摘要:引经药报使小肠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大肠阳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770次
妊娠服禁(《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4:24
标签:

摘要:妊娠服禁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莫用好。[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47次
四时用药例(《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14
标签:

摘要:四时用药例李时珍曰: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753次
升降浮沉(《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11
标签:

摘要:升降浮沉李杲曰: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99次
标本阴阳(《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04
标签:

摘要:标本阴阳    李杲曰: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血气经络,又各有标本焉。[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93次
五味偏胜(《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03
标签:

摘要:五味偏胜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增[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86次
五味宜忌(《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02
标签:

摘要:五味宜忌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42次
气味阴阳(《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3:01
标签:

摘要:气味阴阳“阴阳应象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00次
十剂(《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2:59
标签:

摘要:十剂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用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宣剂:之才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类也。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735次
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治法汇一卷》)
词条创建者:yyz1944创建时间:12-05 12:58
标签:

摘要: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癎,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726次

诊法

脉理会参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十种》序一(《脉理会参》)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十种》序二(《脉理会参》)
《脉理会参》内容提要(《脉理会参》)
《脉理会参》序(《脉理会参》)
《脉理会参卷上·四脉统领》(《脉理会参》)
《脉理会参卷中·二十八脉详辨》(《脉理会参》)
《脉理会参卷下·脉法备录》(《脉理会参》)
脉理集要
脉学类编
《四言举要类编》自序(《脉学类编》)
参考诸书目(《脉学类编》)
脉学类编
脉粹
校勘记(《脉粹》)
序(《脉粹》)
跋(《脉粹》)
正文(《脉粹》)
萧世基《脉粹》一卷(永正五年抄本)(《脉粹》)
濒湖脉学
痘疹心法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卷之十六
卷之十七
卷之十八
卷之十九
卷之二十
卷之二十一
卷之二十二
卷之二十三
后记
月王药诊
内容提要 前言(《月王药诊》)
卷一(《月王药诊》)
卷二(《月王药诊》)
卷三(《月王药诊》)
卷四(《月王药诊》)
卷五(《月王药诊》)
卷六(《月王药诊》)
卷七(《月王药诊》)
卷八(《月王药诊》)
卷九(《月王药诊》)
后记(《月王药诊》)
译后记(《月王药诊》)
附录 本书所用动、植、矿物药汉文拉丁文名称对照(《月王药诊》)
四诊法
四诊法序(《四诊法》)
脉法(《四诊法》)
脏腑部位(《四诊法》)
诸经不行三部辨(《四诊法》)
十二经脉起止(《四诊法》)
独取寸口(《四诊法》)
三部九候(《四诊法》)
脉形(《四诊法》)
妇人脉(《四诊法》)
四时平脉(《四诊法》)
五脏平脉(《四诊法》)
脉贵有神(《四诊法》)
脉要(《四诊法》)
脉象相类(《四诊法》)
形病相应(《四诊法》)
脉病(《四诊法》)
杂病生死脉(《四诊法》)
诸杂病生死歌(《四诊法》)
脉异(《四诊法》)
危脉(《四诊法》)
太冲尺脉 附冲阳(《四诊法》)
括曰(《四诊法》)
脾胃脉(《四诊法》)
小儿(《四诊法》)
反关脉(《四诊法》)
太素脉伪(《四诊法》)
脏腑部分(《四诊法》)
五官(《四诊法》)
五脏六腑见于面部之图(《四诊法》)
脏腑肢节见于面部之图(《四诊法》)
望色(《四诊法》)
色脉(《四诊法》)
形诊(《四诊法》)
死症(《四诊法》)
诈病(《四诊法》)
声诊(《四诊法》)
问(《四诊法》)
辨舌(《四诊法》)
病机部
卷上序(《病机部》)
气病(《病机部》)
血病(《病机部》)
脾胃(《病机部》)
内伤(《病机部》)
诸虚损(《病机部》)
劳瘵(《病机部》)
发热(《病机部》)
恶寒(《病机部》)
饮食(《病机部》)
痰(《病机部》)
咳嗽(《病机部》)
哮喘(《病机部》)
诸郁(《病机部》)
霍乱转筋(《病机部》)
呕吐哕恶心(《病机部》)
痞满(《病机部》)
噎膈(《病机部》)
吞酸吐酸(《病机部》)
嘈杂嗳气(《病机部》)
肿胀(《病机部》)
胀论(《病机部》)
水肿(《病机部》)
眩晕(《病机部》)
头痛(《病机部》)
胃脘痛(《病机部》)
腹痛(《病机部》)
胁痛(《病机部》)
腰痛(《病机部》)
脚气(《病机部》)
痛风(《病机部》)
痿病(《病机部》)
二厥(《病机部》)
遗尿不禁(《病机部》)
便浊遗精(《病机部》)
淋闭(《病机部》)
消渴(《病机部》)
秘结(《病机部》)
疝气(《病机部》)
耳病(《病机部》)
目病(《病机部》)
口病(《病机部》)
鼻病(《病机部》)
齿病(《病机部》)
咽喉(《病机部》)
卷下序(《病机部》)
真中风(《病机部》)
火(《病机部》)
暑(《病机部》)
湿(《病机部》)
燥(《病机部》)
寒(《病机部》)
疟(《病机部》)
痢疾(《病机部》)
积聚痃癖癥瘕(《病机部》)
惊悸怔忡健忘(《病机部》)
诸汗 (《病机部》)
癫狂(《病机部》)
五癎(《病机部》)
痓病(《病机部》)
黄疸(《病机部》)
痹(《病机部》)
疠风(《病机部》)
关格(《病机部》)
交肠(《病机部》)
脱肛(《病机部》)
肠风脏毒(《病机部》)
多眠不眠(《病机部》)
循衣摸床(《病机部》)
喜笑不休(《病机部》)
怒(《病机部》)
烦躁(《病机部》)
前阴(《病机部》)
妇人月经(《病机部》)
带下(《病机部》)
胎前(《病机部》)
产后(《病机部》)
小儿(《病机部》)
痘疹(《病机部》)
治法汇
治法汇一卷
治法汇二卷
治法汇三卷
治法汇四卷
治法汇五卷
治法汇六卷
治法汇七卷
治法汇八卷